有弗问,问之弗知弗措也。
意谓在敌人攻城前,守城者先上四望坛和山川坛祝告。【14】新出的天星观M、秦家咀M99、新蔡葛陵M1等墓出土的楚简中,常见此祭,有时作璎之吉玉,有时作吉玉缨之,有时作璎之玉。
天子或许指山脉之主峰,是山神的另一种称呼。24 于省吾主编:《甲骨文字诂林》第2册,北京:中华书局,1996年,第1529-1531页。例如《西山经》说,在槐江之山,有英招(韶)之神、后稷之神、离仑之鬼、有穷之鬼等鬼神居之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祝》记载,太祝之职就是帮助天子掌六祝之辞,这些祝辞的用途是过大山川则用事焉。在夏商周三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,都存在着山川崇拜。
山川神祇有不举者为不敬,不敬者君削以地。随着儒学的官方化,山川祭祀自然也被列入汉代以后的国家制度中了。简朝亮:《孝经集注述疏》,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1年,第209页。
】故虽天子,必有尊也,言有父也。66 (清)于鬯:《香草校书》,第1026页。【13】元行冲受诏为《孝经注》作疏,正是对玄宗思想的推阐和发挥,二者是一整体。38 (清)皮锡瑞撰,吴仰湘点校:《孝经郑注疏》,第106页。
……逮德下衰,君行善教,仁见故亲之,功高故誉之。80 此说实亦肇端于朱熹:唐源流出于夷狄,故闺门失礼之事,不以为异。
35 《孝经注疏》,第3页。以道事父,则行自孝也……六合之内,无处非道。74 《孝经注疏》,第25页。对于《疏》文引《制旨》之处,学界诸多研究者均言共有4处,却忽视了《广要道章》亦有1处。
教以臣,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。【28】由此可见,唐玄宗注解《孝经》背后隐藏的恰是道家的底色。著有《晚明孝经学研究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)。此处所谓旧注正是指郑注。
这段话也表明在唐玄宗看来,道家《老子》和儒家《孝经》二者可以并存,以达教化之用。元氏疏:此对《论语》云:‘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。
【64】其中未尝无己字,这也再次说明是否有己字并不影响对经义文句的理解。49 《孝经注疏》,第13页。
经文言:教以孝,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。元氏疏:一国百姓,皆是君之所统理,故以所统言之。39 《孝经注疏》,第46页。唐玄宗摆落礼制最为明显者,是《广至德章》涉及的三老、五更。及乎仁义既有,亲誉益著。34 (清)皮锡瑞撰,吴仰湘点校:《孝经郑注疏》,第10页。
【33】郑注言:至德,孝悌也。)陈寅恪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》一书即以朱子此语开篇。
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,故‘因严以教敬,因亲以教爱,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,立身扬名之义彰矣。【68】玄宗未如郑玄那样紧扣经文作解,而是脱离经旨别立公赋之义,今人朱海指出,其教化含义甚明【69】。
44 《孝经注疏》,第53页。【27】玄宗对《系辞传》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
元氏疏举《礼记·祭义》祀乎明堂,所以教诸侯之孝也。玄宗解《道德经》屡引庄子道隐小成同于大通之说,此节御疏即言大道废者,代俗浇漓,人人浮竞,玄晏之风斯泯,穆清之化不存,失至道无为之事,故云废也。79 与此相类,玄宗在有些地方则删去了上字,《谏诤章》: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,虽无道,不失其天下。【5】据此,玄宗更是以继承和揭明孔子微言的身份注经与行教,集权位与道业于一身。
以玄宗对《孝经》的重视及《孝经注疏》在唐代之后的广泛影响,然而未终其身即遭祸乱,这不能不为后世儒者文士所注目和反思。)76 陈鸿森:《唐玄宗〈孝经序〉举六家之异同释疑》,《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》第74本,第54页。
【42】正因玄宗之注以敬事宗庙贯穿全章,故而后半节之有父有兄就变成了诸父诸兄,而非亲父亲兄,同理,上半节之长幼顺也是指尊诸父先诸兄而言。10 庄兵:《〈御注孝经〉的成立及其背景--以日本见存〈王羲之草书孝经〉为线索》,《清华学报》2015年第2期。
【34】唐玄宗以至德要道同指孝,谓:孝者,德之至,道之要也。故宋世儒学蔚兴,不论是司马光、范祖禹抑或朱熹、吴澄均不取玄宗御注所尊之《今文孝经》,转而发扬包含《闺门章》的《古文孝经》,儒门治《孝经》者屡屡批评玄宗不修闺门之礼以致酿成后来的大祸。
75 )简朝亮:《孝经集注述疏》,第60页。元氏疏拘泥于朝觐之说,不解《祭义》《孝经》所言不论是教以孝还是教以弟,皆是就君主或天子己身之示范性行为而言,强调以身率下,而不是就臣子而言,此亦正合儒家反求诸己的思想。尤其是元疏既然已在《广至德章》中做过辩解,那么《感应章》自然就可以完全弃之不顾了。因为事三老最多也就像庶人倍年以长之敬以养,与敬相关,但并非是教孝。
实则清末大儒曹元弼《孝经校释》早已指出当为‘制旨曰。第二,《孝治章》治国者……故得百姓之欢心,以事其先君。
三、《孝经注疏》中的唐律与尊君的强化摆落古礼,这并不意味着玄宗就不重视礼法,《诸侯章》谨度,唐玄宗注谓慎行礼法谓之谨度【50】。若太宗,言以功取天下,此尤不可,最启僭夺之端。
《开宗明义章》言: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及至天宝重注,玄宗将此《孝经序》置于篇首,取代开元初注开首的元行冲序,以增加《孝经注疏》的权威性,而这也说明玄宗对《道德经》与《孝经》思想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前后并无大异。